皮影戲是攸縣民間一種古老的劇種。采用湘劇和花鼓戲的唱腔,以地方方言道白和串詞,加上夾雜許多俗話俚語,很貼近百姓生活,因而受到歡迎并傳承下來。
皮影戲演出場面簡單,四張八仙桌拼成戲臺,用幔帳圍住三方,正面用竹桿或木架支起銀幕(白布),臺內燃燈照亮,便可演出。舊時用一種特制的方形專用燈,用茶油浸泡數(shù)根燈芯即可點亮,F(xiàn)在改用電燈。
演出時,一人主操皮影,一人打鑼鼓,一人操琴吹嗩吶。主操影像者兩手手指間都夾有影像操桿,口中代劇中人物唱腔和對白,常常一人演幾個乃至十幾個角色,腔調有男女之分,文武之別,打斗場面還常用腳一抖叫“連唱帶說一腳踢”。負責打擊樂的,稱“武場”,一人使用5~7種響器,樂器用椅子分位固定,儼然現(xiàn)代的架子鼓,敲出時四肢并用,手不停腳冒歇。負責管弦樂的稱“文場”,琴笛嗩吶交替演奏。文、武場人員分角色幫助演唱和道白,或幫腔和助威。演出者必須吃透全劇本。現(xiàn)今一個皮影隊一般是四人,有的更多,還有的接納了女藝人參與演出,使演出效果更佳。
皮影中的人物、景色制作俱用牛皮、驢皮或羊皮制成,先將皮革在桐油中浸潤,使其透明,然后請紙藝人剪作人形,加上色彩。每個人影分身首四肢六部分,再用鐵絲或粗線連綴起來。使之能活動自如。如今改為皮紙制作,用操桿操作,分生、旦、凈、丑四種,皮影人的身像只十幾個,而人物頭像卻多達數(shù)百個,演唱時依據人物而取換頭像,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臉譜涇渭分明,讓人一看即知。攸縣旅游
皮影戲傳承方式大多是父教子傳,或承師學藝。由于影視網絡的影響,皮影逐漸走向衰落,目前攸縣只有槚山、高枧、石羊塘等幾個地區(qū)9個皮影隊,演出隊伍也相對老齡化,后繼乏人。主要聘于一般農家祈求平安吉祥,向神靈許愿還愿,過生日建新房等演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