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(jié)是桂東較為重要的一個節(jié)日。在鄉(xiāng)下,正是春播結束后的第一個節(jié)日,所以也是走親串友的好時節(jié)。這一天,那些準女婿們還得帶上禮物去好好地去孝敬末來的岳父岳母。
每到端午前后,在城鎮(zhèn)墟市上都可以買到粽子,而鄉(xiāng)下人一般都是自裹自用。桂東的粽子,大多是三角粽和小寶塔粽;通常是用玉米、紅棗、紅珠豆、花生、包谷、花豆、大豆、臘肉等攙和在用木堿灰和槐米浸染過的糯米中,用粽葉包裹,用棕葉線扎緊,五個一串,放入鍋中煮熟蒸爛即可食用。也有純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。剛開鍋的粽子,外觀青綠,內里嫩黃堆累,清香撲鼻,令人食欲頓生。桂東人一般喜歡用粽子蘸糖吃,但忌用蜂蜜,(據(jù)說粽子蘸蜂蜜易發(fā)生食物中毒,據(jù)說而矣,尚末考證)。另外,因粽子含木堿和糯米,一般在食用前得喝些白開水,同時在烈日下勞作或遠歸的人不宜立即食用,否則容易起急痧。 身體不適的人也一般不能食用,以免加劇病情。
粽子也是桂東鄉(xiāng)下人往來的禮品。大凡桂東的紅白喜事中,主人家一般都會包裹粽子,作為打發(fā)客人的禮品。包裹粽子時,三五個農家婦女圍坐在一起,一邊聊著家常,一邊用靈巧的手撮、包、扎、剪,一串串的粽子,便在她們手下衍生出來了。主人家一般也追求她們的數(shù)量,但粽子壓得緊不緊、扎得牢不牢、外形是否整齊大方,直是賓客們衡量婦女們是否能干的標準。
在端午前后,桂東各鄉(xiāng)鎮(zhèn)集市山草藥成行成市。有菖蒲、大葉艾、柴胡、小山楂、葛藤、七葉一枝花、活血藤、半夏、魚腥草、左蘇、鉤藤等,各家各戶都成捆地購置作家常用。還有不少人家也趁此時機購置些山藥、小活蛇、蜈蚣、狗魚,再配以人參、枸杞、杜仲、五加皮等中成藥,用高度白酒浸制成桂東獨特的家用藥酒,對風濕、跌打有奇效。
在清泉鎮(zhèn)和橋頭鄉(xiāng)流行端午節(jié)喝雄黃酒的習俗。到端午節(jié)這天,家家戶戶在房屋門口用葛藤沿大門懸掛,把艾葉、菖蒲、桃枝或草棘刺插在大門兩邊,意寓祛病除邪。家里自配雄黃酒,全家大小輪流嘬飲少許。然后,由家中年長者將剩余的雄黃酒沿房屋周遭噴灑,重點是雞舍、豬圈、茅側等地,目的是防蛇豸。
傳說端午這天的午時,不論您在什么地方,只要隨手摘一片草葉,用意念想象著它可以治什么病,絕對奇效。上了年紀的人時常念叨說:端午午時人吃藥,午后即是鬼吃藥。稍講究一點的家庭還得在午時前備好全天用水,作好整天的飯食。不少家庭興作午時茶,即在端午這天的午時(十一點到中午一點),采集茶葉、艾葉、薄荷、菖蒲和山楂葉等不同的五種嫩葉,曬干制成午時茶,用時直接泡水喝,有散痧、散熱、止痛、祛風濕等功效。
鄉(xiāng)下很多地方還流行著給小孩燒燈火的傳統(tǒng)。端午節(jié)這天,家長先用暖水把小孩子沐洗一新,然后叫上有經(jīng)驗的長者給小孩“捉蟲”,常見長者煞有其事地抓著小孩的雙手左端右看,突然趁小孩沒提防之際用針刺破其指,擠也所謂的“蟲血”便算完成了捉蟲的任務(據(jù)說,這與醫(yī)學上的“通關”相類,也有的說是主治小孩食疾癥或疳疾癥,未考證)。此后將小孩兒脫個精光,用燈芯草或艾葉蘸油茶油點燃炙灸小孩相應的穴位和經(jīng)絡;鹁闹畷r,“啪”的一聲響,只見小孩臉蛋兒梨花帶雨、胖嘟嘟的小屁股一顫一顫、雪白的小腿兒拚命地亂蹬:“媽媽,俺不敢了!”--好像自個兒犯了事,媽媽正在懲罰著自己!通常給一個小孩燒燈時,鄰里的小孩便做賊似的溜走個精光,甚至不少的小孩子在過后好幾天一聽到燒燈火還顫顫栗栗汗不敢出。因為這種方法技術性也要求較高,稍有閃失,便會造成小孩子終生殘廢,同時手法也太過殘忍,很多的家長都不忍讓自家寶貝孩兒活受那份罪,給小孩子燒燈火的越來越少了。隨著醫(yī)學進步,燒燈火的習俗也終將會為現(xiàn)代的防疫手段所嬗替。